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与经济融合进程中,中国制造业不仅拥有包括市场潜力、成本、集群效应以及本土适应性等比较优势;更具有包括技术与应用创新、管理变革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后发优势。
1、比较优势
· 市场潜力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2005年报告已经显示,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外,中国的粮食、肉
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已经排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并且2006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720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4.6亿的手机用户、 8000万宽带用户、1.3亿户有线电视用户以及电视、冰箱等销量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支撑包括波音、通用、大众、Nokia、ABB、 Samsung、Moto等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的最重要市场。显然只有在如此规模市场中,企业才能够建立起稳定的商业基础、获取市场份额、实现持续成长。
· 成本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以及原材料
价格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按一般制造型企业工资标准计算,中国劳动力成本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的1/20-1/30。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报告显
示,综合工资及“生产率”因素,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为美国的21.3%。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许多高端行业、技术
密集型产业上,中国劳动力价格同样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还将持续保持。
· 产业集群
“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
湾”地区,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形成了许多专业分工、统一协作的产业集群。如东莞的电子工业、宁波的服装制造等。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利用集群效应所带来的成本、
技术和专业资源优势,通过动态一体化战略,集中发展建立了协同管理架构,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集群资源转换效率。这些关联企业基于协调的人力资源、技术和基
础设施,在零部件、半成品等局部性产业配套集聚上有机地整合起来,提升了各自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力,并且正在向综合性的产业配套集聚发展。
除此之外,在中国本土市场上,中国制造业相对于海外企业在成本,文化、品牌、营销以及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具有本土适应性优势。
2、后发优势
· 商业模式创新
传统商业模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开始受到挑战,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取代了产品创新,成为
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对于已经形成固有商业模式的国际性企业,其商业模式的变革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中国制造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将显示更强的灵活性
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中国独有的文化与消费行为给予了中国制造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的环境,在本土所形成的创新模式还将渗透应
用到整个世界。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最佳手段。
· 技术创新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业通过技术引和模仿进来获得技术支持,可以节
省65%的投资成本。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可以直接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快速的技术变迁与自主创新;同时中国制造业相对于跨国企业没有技术
产品的历史包袱,可以在新技术基础上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产品与服务转换。另一方面,在信息和知识高效流动的世界里,中国制造业可以在规避技术创新需要巨
资的投入及衍生的“无效技术”风险的同时,以相对较低的创新成本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 管理创新
中国制造业在学习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势和文化,在经营和管理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有的开始国际领先,甚至再输出到西方。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继欧洲和美国之后,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沿。
· 人才储备
正如开放源代码一样,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应用不仅带来了高起点、低成本的产品技术基础,同样
也带来了科技人才利用方式的革命。经历了资本输出与市场输出阶段,发达国家的人才输出呈现出明显的研发本土化趋势,为节约研发经费,利用中国人才资源,跨
国公司开始将其技术导向型研发中心逐步转向中国。目前全球500强企业有400家以上在中国设立了超过500个技术研发中心。“知识跨国流动”所形成的零
距离人才竞争将加大跨国公司技术人才的溢出效应,中国制造业将有机会获取大量的经历跨国企业培养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从而有效降低人才培养与获取成
本。